关于保障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Millie Li
转载自米粒财话汇,关于保障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保险”,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敬而远之,更有甚者干脆将保险和推销、骗子划上等号。种种对保险产品和保险行业的误解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自身或周边事物潜在风险的习惯性忽视,也让“保障”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意义被隐没。那今天,米粒就大胆抛开“傲慢”,直面其中的“偏见”,跟大家一起聊聊个人和家庭的保障。
你需要保障么?
所谓保障,本质上是一种风险转移,是在一些我们无法控制和预测的风险发生时,由第三方根据合同中的事先约定来给予我们一定补偿。其实,很多我们以为是小概率的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比如,加拿大保险行业的统计显示,65岁以前女性身患重疾的概率约21%,男性约27%。同时,加拿大人重大疾病的存活率也相对较高,91%的女性和84.5%的男性都会活过65岁[注1],这意味着重疾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将更大。
在加拿大,国家已经为国民提供全民免费公立医疗,我们还需要自己设立保障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免费公立医疗中究竟什么是免费的。在加国,医药是分家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医疗服务、诊金、住院治疗和手术费用等由各省主导的医疗保险计划承担,但是处方药物、私人护理费等不在保险覆盖范围内,需要患者自己承担。事实上,加拿大的药品价格在全球范围处于较高水平,全国每年处方药支出约330亿加币,在所有OECD国家中,人均药费支出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及瑞士[注2]。因此,在风险真的不幸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时候,高昂的药费、长期护理或者特殊护理费用,甚至是医院停车场的计时停车费等相关费用,公立医疗保险系统都不会支付。
如果没有任何保障的话,危机来临,这些费用是否会成为你和家人的负担?是否需要耗尽现金、并变卖可能不断增值的资产,损失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来补偿?未来是否有人可以替代你照顾家人,或者继续给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偿还贷款?我相信看到这里,不少人已经能够正视保障的重要性了。
一份基础保障有多贵?
说到保障产品,不同公司、不同目的的保障产品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根据受保者的特性及需求也会有不同的价格,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为了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这里只通过两个最常见的保障计划案例来进行比较:

*案例数据仅供参考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惊讶,一份保障计划每个月合下来可能也就是一天一杯咖啡都不到的费用!为什么加拿大保险的价格可以比中国大陆,甚至香港还低?这就与加拿大整体人口健康数据有关了。加拿大男性平均寿命约80岁、女性约84岁,国民平均寿命相对较长,自然保险的价格就会相对低一些。而且,同样条件,年龄越小,保费就越便宜。对于加国的宝宝来说,同样是一天一杯咖啡的价格,只用交20年就可以拥有一份保障终身的“百万宝贝”计划哦!感兴趣的宝爸宝妈们不要着急,米粒以后会再给大家详细讲解。
另外,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加国的保险公司体系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主流保险公司的产品也都是可以全球范围承保的。部分险种还有到期未出险可以退还保费的选择,也就是相当于用保费的利息给自己上了一份保险,保障的成本就更低了。
那么如果可以的话,你是否愿意用一天一杯咖啡的钱,换取一份能够在危机时刻给个人和家庭的保障呢?
保费为何上涨?
实际上,保费年年涨。就像物价会上涨一样,通货膨胀也是导致保费年年上调的一个基础因素。但是,除了这个基础因素以外,今年保费上涨幅度也相对较高。今年刚刚开年,2月、4月加拿大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已经接连宣布提升保费,部分险种甚至涨幅高达27%。这种涨价幅度在如此危机的开年,尤其显得扎眼。
诚然,今年全球蔓延的疫情对于保费上调可能是一根稻草,但放到保险公司的计算公式里,这其实也只是一个短期的事件,会是一个影响因子,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真正导致保费大幅上涨的,还是低利率环境导致的整体投资收益率下行。短期来看,投资收益率下行导致保险公司利差收窄,利润下降。长期来看,利率下行将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利润、偿付能力,可能还会进一步影响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产品、资产投资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策略。因此,保费上涨也是势在必行了。
保险里面有哪些“坑”?
这或许是买保险最大的坑了。这样的故事多了,也让很多人对保险产生不信任和误解。但仔细分析,出现不赔付的根源其实在于核保的方式。在保险里面,核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索赔后核保,一种是申请时核保。
前者的典型案例就是贷款人保险(Creditor Insurance),常见于车贷、房贷等信用产品的附属保险产品,一般在银行或贷款机构出售。这种保险一般随贷款直接申请,基本上没人询问你的身体状况,或是详细帮你解释申请表内容。直到索赔的时候,你才发现虽然每个月按时缴费,你的情况根本不在被保范围内,或者申请时一不留神没有及时披露病史,导致最终索赔被拒。更何况,这种索赔后核保的产品由于未对客户进行风险分级,保费价格一般较高,且通常赔付对象为贷款机构而非被保人本人,到期时间也与贷款本身直接挂钩。因此,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保险赔付风险上来看,这类保险一定要谨慎购买。
而另一种申请时核保的保险产品,在加拿大一般是通过代理人提交。尽责的代理人需要详细填写申请表格,披露被保人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个人及家族病史,并且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要求被保人进行体检,之后才会核保完成。这样的过程虽然复杂,但实际却是对于被保人和这份保障的负责,避免了理赔时可能出现的纠纷问题。
当然,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保险公司推出了“高保额免体检”的临时性政策。如果你在50岁以内,人寿险保额100万以内、重疾险20万以下目前已有主流公司免体检可批。短期内的核保“放水”一定程度上的简化了流程,尤其对于不愿体检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时机购入。
2:保险要涨价,看看朋友买啥我买啥。
诚然,及时建立保障、锁定价格很重要,但是跟风下单却没必要。其实,就像买衣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只有根据你的家庭结构、财务状况等综合因素来设立的个性化方案,才是最适合你的保障。有的时候,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超过预算和需求的保单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暂时不能一步到位,那不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规划,反而是最舒适的方案。
最后,米粒想说,对于风险,有些我们可以选择规避,有些无法消除但可以尽量降低概率,还有一些是完全无法预测和躲避的,比如突然来袭的疫情或意外。如果这篇小科普能让你抛开“偏见”,正视“保障”的意义,在意外真的到来之时,即使不能完全抵消它对家庭经济和家人心理的冲击,哪怕有一份保障可以对自己和我们爱的人有所补偿和交代也是好的。
文章数据来源:
注1: Alain Thériault, Critical illness: proportion of accepted claims rising, Insurance Portal, 2012.
注2: CIHIs Prescribed Drug Spending in Canada, 2018.
上一篇:保险的分红靠谱么?